产业观察:2024车圈激战已启自主品牌“猛卷”合资车企
时间: 2024-10-25 13:14:23 | 作者: 贝博官网
详情
(文/杜莎)“没有最卷,只有更卷”,这似乎毫无意外地成为汽车产业界对2024车市的共识。2024年伊始,仿佛仍魔幻地置身于2023年开年,特斯拉再次掀起价格战,但瞬间将人拉入现实的是,此次车企对“价格战”的响应速度更快,包括新势力、自主传统车企以及合资厂一众企业马上入场,纷纷推出了一系列优惠、补贴、福利等政策。据悉,今年以来已有超20款车型降价,最高降幅超3万元。
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将加速内卷,但整体市场的走势还是呈快速地增长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%和37.9%。展望2024年,中汽协的预测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50万辆左右,瑞银也持类似观点,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对集微网表示,其预测是在1100万到1200万辆之间,大约有30个点左右的增长。
大盘稳步上涨,而对于中国多数自主品牌车企而言,增收不增利却是他们急切想要走出的尴尬局面。过去的2023年,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下,“以价换量”摊薄了车企利润,甚至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,卖的越多亏得越多,从造车新势力2023年前三季度情况去看,除理想汽车外其余车企2023年前三季度均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。
当然,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也要从多重维度来看:负面而言,这必然带来很多企业的亏损。但从正面的角度来看,内卷也卷出了核心竞争力,促进市场与技术的积极创新与效率提升,毕竟全世界汽车产业如今最多的创新都集中在中国。中国汽车产业在整车制造、底盘悬架、车身控制、动力电池、芯片、智能座舱、电子电气架构、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的突破,助推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终于走到了全世界汽车产业的舞台中央。
当下,在中国市场早已站稳脚跟的合资车企甚至外资豪华品牌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2023年自主品牌车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56%,2022年这一比例为50%。根据瑞银的分享,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将继续抢占合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,预计会带来10个点的增长。更为关键的是,中国自主品牌不断的提高产品结构,迈向高端化发展,产品结构提升及单价提高还将带来大约9个点的增长。
回望五六年前,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车企的价位分界线万元以下买自主品牌汽车,10万元以上买合资品牌汽车。但这几年,在智能电动化的浪潮下,尤其伴随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所投放的电动汽车的拉垮,自主品牌售价的天花板一步步打开。若以月销1万辆作为分界点,中国自主品牌中16万的车型、20万的车型、25万的车型、30多万的车型、40多万的车型,都有月销超过万辆。因此,中国汽车品牌已脱离以往的“粗制滥造”,并逐渐在高端化上产生了协同效应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相比2023年初,2024年初整个原材料、大宗商品的价值的下降将带给纯电动汽车约2万元成本的节省,尤其是在研发技术、整体规模逐步扩大之后,带来的成本优势更会加强。同时,伴随自主品牌车企整体收入增长,产品结构提升,利润率向上的可能性更大,因此车企盈利表现有望在2024年改善。当然,不免有人发问,中国汽车品牌确实相对合资品牌成本有优势,但需要给出更多的配置、更好的产品,同时还有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这确实是当下的现状,未来想要在利润方面赶上合资品牌,尚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。
至于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的变化,过去的一年,不少造车新势力退出,未来车企间的淘汰赛必然还将进一步加剧,而那些真正有效率的企业才能在高压下生存。诚如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近日给出的2024年汽车产业发展判断,市场重构窗口期已关闭,即将进入稳态竞争,同时,马太效应将凸显,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,2025年TOP10占85%的市场占有率,未来几年80%车企关停并转。瑞银结合美国、日本车企情况给出的预测是,到2030年中国市场还有10-1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车企,以各自不同的“玩法”活跃在市场上。终局究竟如何,尚未可知,市场激战下,排位赛还在一直在变化,如今还没有哪家车企敢说已经胜出……(校对/朱秩磊)